close

---先看到的反而是盛開的木棉花,花瓣落了滿地的橙紅---

往石門古戰場的路上(註一),想像著赤壁大戰,但是卻看到路上很多的夜總會,還有三軍聯訓基地,遊覽車開過,遠遠的就看到山上有一座高塔石碑,在附近山丘之頂端,目標看起來很明顯,感覺出一股不尋常的氣氛,幾個轉彎之後,這裡有個不算小的停車場,寫著「石門古戰場紀念公園」。

遊覽車到了這裡,先看到的反而是盛開的木棉花,花瓣落了滿地的橙紅,降低了古戰場的煙硝味,我們先拍了木棉花的盛開,還有落地的的殘紅,然後再往上走,通往山頂,要爬很長很陡的步道階梯,,還沒到頂端,沿路就看到了石碑,很有日式建築的格局和氣勢。

一走上來,就看到整個的石碑了,第一個感覺就是四周廣闊,特行獨立,很有君臨天下的感覺,當然先拍拍石碑的各種角度,紀念碑就像是標準的日本建築,有底座有腰身有題字,所題的字是「澄清海宇,還我河山」,「還我河山」,那感覺就像是岳飛了,紀念碑樣式大致上是簡單的幾何造型,走訪台灣田野山林,才知日本紀念碑也真的是很多。

資料上說,原本的紀念碑寫的是「西鄉都督遺跡碑」,是用來紀念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及陣亡官兵的,西鄉從道是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原住民部落,就是牡丹社事件了,後來在伊藤博文內閣擔任海軍大臣,聽到都督這個官名,感覺就像是赤璧之戰裡梁朝偉演的周瑜了,我們再往四周看看,視野真的很好,可以眺望整個四重溪溫泉所在的河谷平原。

還有另外一碑,就是忠魂碑,網路資料說,「日人於蝨母山立忠魂碑,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我們在旁邊看到的這個半毀的基座,就是忠魂碑的殘蹟,原本的碑在那裡呢?光復後雖然被毀壞了,但碑太沉重,當然不可能被拿到山下去的,於是文史工作者就四處找找,就在附近的草叢裡找到了,露出一角,我們很明顯的看到「碑」這個字,原來還在這裡,這讓我真正的感覺到,歷史真的是不容抹煞的。

既然是石門古戰場,就要找尋石門的味道,既是石門,想必是氣勢非凡,然後我們爬上這個半毀基座上,往四周眺望,在高處照相,遠觀眺望這個峽谷地形,果真是萬夫莫敵,我們桃園的石門水庫也是取名若此,維基的資料言「石門是由海拔370公尺的虱母山以及海拔450公尺的五重溪山斷崖夾峙而成,兩側絕壁相當陡峭,其間相隔僅有四丈,又有四重溪急流奔騰,形勢極為險要,為易守難攻之地形。」(註二)。

來到古戰場,回想牡丹社事件,台灣歷史的三件事 ,也最近把他搞在一起了解,「歷史年代那麼多年,牡丹社事件到底是在那一年呢?有時也記不起來,後來把兩三件事兜在一起,我就知道了,牡丹社事件1874年,中法戰爭1884年,甲午戰爭1894年,通通差了十年」,台灣人不知台灣事,哈哈哈,依舊是月明時,依舊是石門古戰場。

說到這古戰場就是牡丹社事件的決戰處,想像中的場景有如赤璧之戰,我們的原住民的戰士,就在此和日軍持久抗戰,赤璧的景象是水上大戰,牡丹社是峽谷大戰,都是驚天動地,驚心動魄,然後大戰方歇,泡茶煮酒,羽扇倫巾,而旁邊的四重溪,就是「山一重水一彎,我家住在女兒村」,哈哈哈,看完古戰場,就可以去泡有名的四重溪溫泉了。

這個就是所謂的蝨母山(註三),是否是蝨母山,山名待細查,下了階梯,再一次的來到古戰場,地上已有木棉花的花絮飄揚,和上次花瓣落了滿地的橙紅,大大的不同,路口有人在賣當地的野生蜂蜜,試吃的感覺還不錯的,天然的是尚好的,聽說這附近的山坡上,有一排又一排的蜂箱,只是我們到時,時候未到,沒有看到養蜂人家採蜂蜜的過程。

下山之後,往前走約莫經過一公里,就是牡丹鄉歡迎光臨的標誌,旁邊就是石門古戰場原住民的圖騰,還有牡丹鄉公所的紀念等,這裡也正是石門最狹窄的地方,應該也是原住民抵抗侵略者的最後防線,旁邊有一座山神廟,寫著「山留牡丹氣,神護石門人」,簡簡單單的,完全沒有戰爭氣息,只剩下路邊的百步蛇圖騰。

山神廟旁就是石門山步道,往上走旁邊有一廢棄的營區,裡面有詳細的牡丹社事件和石門古戰場介紹,石門山步道,太熱了也是時間不夠,我們沒有往上再走,石門山步道和石門古戰場,和我想像中的赤璧當然大大的不同,只是我們有緣對台灣的歷史故事,又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註一): 資料來源:行程參考桃園縣鄉土學友會網站


學友會春之旅


(註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全書網站


車城鄉


(註三): 資料來源 : 網站
立忠魂碑的山是否為蝨母山,或者山名未知,網站資料為,
「日人於蝨母山立忠魂碑,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
「石門是由海拔370公尺的虱母山以及海拔450公尺的五重溪山斷崖夾峙而成」,
兩者是衝突的,以解說牌資料為主,「由北側的石門山(虱母山標高384公尺)及南側五重溪山(標高381公尺)」。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