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捷運遊台北,今日隨社大同學到北投區一遊(註一),體驗台北盆地的歷史滄桑,了解捷運沿線古蹟的特色,從水運到捷運,今古之不同加以驗證,腳踏實地親身經歷一番。

走出捷運石牌站,漢番界址碑就在出口,碑文「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南)勢田園歸番管業界」,這塊碑石共刻十七個大字以朱砂染紅,旗幟鮮明的區分楚河漢界,就像我們小時後,小學生在桌子上劃條線,男生女生井水不犯河水。台北地區有兩方漢番界碑,另一方在新公園內,此為滿清政府護番政策的歷史見証,石頭碑本身傲骨嶙峋,刻字深邃,加朱砂仍有古意,此碑原置於石牌派出所,改建後移至捷運石牌站,捷運站邊有木頭標示牌界碑的說明(註二)。

走向下一站,有一些人散步閒坐,以前是走在鐵路旁,現今走在捷運下,除了列車經過時的吵雜,倒是可以散步閒逛,唭哩岸站一方一方的石頭或是立體的裝飾,可再加強,車站旁慈生宮為早期拜神農大帝的廟,廟前的房子就是很典型淇里岸石所建,二樓的灰泥紅瓦馬背,旁邊淇里岸石,一丁一順的堆疊而上,門前一叢椰子樹高高而立,很多日治時期的建築都有椰子樹,孤然挺拔,傲然而立,桃園神社桃園民居,皆有這樣的型式,慈生宮裡有三方石碑,其一方”慈生宮重興捐題碑記”有碑額雙龍搶珠,有外框滿講究地,到底是唭哩岸,還是淇里岸,有碑文和匾以資證明,另”慈生宮重修捐題碑記”則有少見的臺灣碼指計數符號,此臺灣碼指我在新莊慈佑宮也曾見過。

捷運另一旁東華街,往下走探尋打石的聲音,先過東華公園,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此處苔痕上壁綠,山色連著淇里岸石連成一體,尾端是僅存的打石場現址,淇里岸石錯落一地,或橫或立堆疊,一鎚一鎚的痕跡顯明易見,米黃色的淇里岸石,有點簡單有點溫暖,又有點粗獷,叮叮噹噹的打石聲遠去,轟轟隆隆的捷運聲迎來,打石一條街,很強烈建議捷運當局,能將淇里岸石原石,裝飾堆疊在捷運淇里岸站,既富文化特色,又有在地風情。

北投站出口右側,依稀仍有昔日的舊街道的影子,有看到機車載客購物的廣告看板,我們探訪北投基督長老教會,途經舊街還有修理腳踏車的老店,幸福牌自行車的大榮車行,招牌上有兩隻鴿子標誌的圖案。

中正街右轉,北投教會的山牆,侷促的矗立在大樓旁,豬肝色的紅磚,米黃色的牆壁,兩側又有扶壁,增加結構的穩定度,整個教會為英國鄉間小教堂的身影,昔日附近未有大樓時,嬌然獨立,現今隱身在隔壁大樓旁,略顯侷促,紅磚山牆的窗眉,搭配立面半圓形加三角的立面,紅黃灰相間,是個小而美的特色建築,探訪古建築最欣喜的,就是這一類私房景點,小姑獨處不怎麼有名,卻是一個驚喜,也許這回眸一笑就是最後一瞥,我要留下影像記錄,記錄古建築的曾經風華。

周氏節孝坊,台北最老的牌坊,沒有被遷移,見証當年道路街頭的寬度,中間走馬車,兩側走人。此坊為四柱三間三層石造牌坊,在坊額題有「天旌節孝」,橫樑雕雙龍護珠,龍首雕刻特別顯著,造型富有古風,近年來在發生大地震,牌坊自二層以上部份倒塌,由政府予以考證復原,所以新舊並立,仔細查看可看出新的顏色較淺,舊的顏色較深,節孝坊為死後哀榮,避免發生「莉莉和小鄭」的事件,「溫泉,牌坊和那卡西」為北投另一個文化之指標。

搭捷運轉往新北投站,少了搭新北投支線火車的歷史情懷,舊的北投驛好像移到彰化民俗文化村,我走出捷運站,下午行程只剩下普濟寺、溫泉博物館兩個景點,看看捷運站的案內有無導覽圖,結果只有捷運配腳踏車等等的說明書,連風景遊覽的簡圖都沒有,十年前去日本玩,看到地下鐵出口的案內有各式各樣的無料地圖,真的很方便,國內觀光文化的軟體,真的還需要加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捷運站有旅客留言的單子,我隨便填了幾句,簡單敘述,不知是否能有效改進,或是如同台鐵百年老店留言的單子,只是聊備一格。

沿著北投公園往上走,沒有往普濟寺的牌子,隨便問人也沒幾個人知道,有個好像還是日本人,問錯人真好笑,後來拿出講義資料,找出溫泉路,慢慢往上走牡丹莊,新秀閣,青礦泉白璜泉,只要是不太新的建築,感覺都很不錯。

過了新秀閣遠處路的盡頭,出現綠樹掩映下的紅磚天主堂,眼睛一亮,第一眼感覺像拆掉的大稻裎天主堂,怕步入後塵,趕緊多拍了十多張照片,紅磚顏色較特殊,說不上來是怎樣的紅,旁邊是講義上老師介紹的拉麵店,天氣熱嘴乾,且今天學會只有我一個人來,人少無趣就吃乾糧了,我又往前多拍一些日式建築的照片. 回程老師再介紹這座「聖母無原罪天主堂」時,眼尖的同學看出建於1953年,那就有半世紀了,也有人提出紅磚顏色的不同,這時我忽然想起那個顏色了--紅糟肉,就是這個顏色,笑聲中有人說我中午沒吃飽,老師直說”阿彌陀佛”。

普濟寺進寺的石階路,仍是人工打造的石階,整座寺的建築色調偏黃,莊嚴古雅,寺前屋頂特別延伸,傳為日本江戶時期的形式,收尾牌頭有小烏龜雕刻,窗戶樣式為鐘的形式,有其優雅的感覺,龍邊的觀音佛像手抱小孩,旁邊的樟樹又似大肚狀,成了送子觀音的感覺,內部有用日式裝潢榻榻米的空間,正殿門口柱子收頭頗有唐風,乃仿唐之和風佛寺。

台銀宿舍,橫跨磺溪,可惜沒有整修任其破敗,延著溪往回走到溫泉博物館,紅磚白牆烏瓦,還有煙囪雨淋板,型式優雅耐看,半木半磚的結構,就矗立在公園草坪上,旁邊有心形和台灣地圖的水池,今日有同人戲偶的活動,布袋戲結合古蹟,另一個臺灣文化。

整個行程,在北投公園石拱橋邊畫下句點,這座石拱橋也可能成為古蹟,我進溫泉博物館逛逛,半小時後離開,三四月天沒有泡湯的心情,溫泉博物館的燈光下,也許還有「飄浪の女」的歌聲,而溫泉鄉的吉他聲,留待冬日再來體會了。


(註一):板橋社大行程內容如下:
93/4/25板橋社大課程「搭捷運遊台北─北投站」。行程內容為參訪「漢番界址碑、周氏節孝坊、溫泉博物館、普濟寺、北投基督長老教會」。

(註二):「清乾隆十年至十三年(西元1745年至1748年),江西南昌人曾曰瑛任職臺灣府淡水廳同知,劃界立石,以分漢番墾耕地界,杜絕民番爭地,北投石牌地名亦以此石碑而得明。碑石高160公分,寬40公分,厚27公分,石材堅硬細緻,應屬觀音山所產之安山岩,碑文係正楷書體,字跡深明。碑原立在璜溪莊,即今北投區永和里,民國24年被遷移至當地唯一警察駐所一石牌派出所前庭院中保管,民國88年因派出所改建而遷置於現址。」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