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上下基石之間,是用絲綢鋪成間隔的---

今天的天氣,適合外出,上月才和社區大學及學友會同學,到台三線奔馳過,本次的戶外課程,由康鍩鍚老師帶領大家,要看看台三線的傳統民居,台三線,大多是客家的民居,我們集合後就往龍潭出發,選擇田野中的古厝,體會對鄉土真正的感動。

現在到龍潭地區上班,聽到比較多的客家話,台三線的傳統民居,六桂傳芳的翁宅較有名,龍潭有很多間,我聽過很多次六桂傳芳的故事(註一),一直不知道在那裡,只去過烏林村有門樓的那棟翁宅,今天走過田野青青,來到龍潭翁宅六桂傳芳,在小路的小路的田野裡,這是棟口型五開間的民宅,建築形式上,有此一說是五馬拖車的樣式,就是兩邊護龍比正身還要突出一點,形成保護作用,像是古代的馬車,網路上寫金門的五馬拖車是帝王風水穴,這裡不知道有沒有這樣子的傳說。

酪黃色的陶瓷貼成六桂傳芳,述說著久遠的故事,這裡較多像水墨的圖案畫,看起來像是在白灰的牆上,在灰泥尚未乾時,即席繪畫而成,兩邊廂房的門額,寫的比較少見,「小漆林,敦古處」,「既富方穀,俾壽而康」,有看到一個木桶,聽張大姐說是風呂桶,一開始聽不懂,原來是洗澡的桶子,而它的三關六扇門,上面所雕的鴟虎,有較寫實的圓形和較意象的方形,都很生動,翁宅在烏林村一帶為主,有一棟烏樹林餐廳非常有名,我之前的老街溪之旅,有去參觀過,鵝黃色的色調,印象很是鮮明,我現在會找出斗拱、木雕、石雕、彩繪,將精彩的建築語彙,馬上照相留存,將古老的民宅,變成一頁頁的網頁,當然也會偷聽別人講話,順便記錄下來,也是台灣文化史,哈哈哈。

往前行,到龍潭的黃梅生紀念館,常常在北二高開往龍潭的路上,總會看到這座特殊的建築,心裡好奇,卻從來沒有進來看看過,所以今日我們特別的來此參觀照相,這裡是黃氏宗親聯合總會的會址,最近行旅都跟姓黃的有關,我會不會太黃了,哈哈哈,紀念館的建築特色,我感覺偏向北方樣式,顏色搭配的很好,大門是銅作的,現在已經開始泛著銅綠,顏色很自然好看,門口的石柱,有好幾公噸,是建北二高請工程人員一起處理的,屋脊是貼金的,配上藍色為底的圖案。

走到門口,這裡的石鼓是平的,據說是客家的特色,閩南的比較圓,第一次聽過這種說法,下次我要特別的注意,主人黃梅生聽說屬龍,所以看到很多梅花和龍騰的圖案,虎邊有三座石碑,其中黃梅生的是在乾隆年間,後人特別尋找而來的,而建築本身的建築基石石雕,是80多年在大陸,請了1000多人的人工,花了4年的時間所築而成的,為了預防地震,在上下基石之間,是用絲綢鋪成間隔,這樣一來可以增加滑動力,這是我第一次聽過的作法,這應該就是中國古老的智慧,紀念館走過九二一,也會走過百年世紀的。

走往二樓,石獅的上面,屋脊的角仔,漆上黃姓的字樣,門內的木雕是樟樹雕的,有散發自然的味道,所以蒼蠅不進,真是太環保了,正廳盤龍的方向是朝後的,應該是地理風水的關係,還有神木的桌子,是採用寮國的梨花木,浸泡過海水而來的,聽說寮國現在已經禁止出口了,而桌子是還沒有蓋好大門時裝進來的,現在除非是破壞大門,才能將它運出去,所以也避免人為的收受。

二樓的木雕,生龍的圖案活靈活現,非常生動,一看就知道很有水準,到樓上看到吊鐘,也看到吊掛的交接處,真的是用絲綢包裹來作緩衝的,聽到這個故事,我就很有興趣,趣味盎然,二樓兩旁的敘事及族譜,是用日本的噴砂技術噴射寫成的,很科技的方法,我們看多了古建築,這座現代仿古的房子,也有很多的軼事及工法,時間不夠用,還有很多的故事要講,我們必須要趕往下一站了。

龍潭的老屋新屋,各有風采,隨後龍潭往新埔的這段路,就在山谷平原間行駛,綠野平疇,景色很自然,台三線的傳統民居,不在熱的天氣時,想像著,能在這裡騎車真好。


(註一): 資料來源網路
「六桂」的故事,始於宋初翁乾度公,官拜郎中,與陳氏生有六子,殷鑒於先祖經歷動亂,因恐亂世無道,一人蒙難株連兄弟,乃將六個弟兄分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姓,作為防範。而這六兄弟後來分別高中進士,顯揚家世,後人稱為「六桂聯芳」。「六桂」也就成為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姓的總稱,代表同源一脈。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