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_0008.jpg

  ---看起來非常雄偉,頗有古風,可是我總覺得排面上有兩層腳,會有多餘的感覺---

 

一府二鹿三艋舺,那四是哪裡呢?四就是新莊,也有人說是月津的鹽水,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新莊有條老街,老街上有很多好吃的小吃,哈哈哈,今天來到新莊廣福宮,是文化部的活動,以族群的關係來探討廟宇建築,十多年前也來此聽老師解說,是學友會私下舉辦的活動,那時還沒有捷運,開車找不到路,繞了一大圈,最後把車停在新莊國中停車場,再走很遠過來,所以有捷運相對的方便許多,就如當初的港口水運,造成了當時新莊的繁榮,遊覽車在中正路下車,我們沿小路走進來。

20180819_0006.jpg

今天八月多的天氣,還是很炎熱,還沒開始行程,就感覺流很多汗了,附近的大觀路,和大屯山觀音山有關,新海橋和新莊海山堡有點關係,以前聽老師解說歷史,聽過就忘,有點搞不清楚,最近比較詳細的研讀資料,像是多年前買的漢聲雜誌,有泉州人和漳州人的專集,就比較了解關於歷史的前因後果,像是閩粵相爭,漳泉械鬥,頂下郊拼的原因,而今日舉辦的課程活動,來到新莊廣福宮,就是閩粵相爭相關的佐證,以前觀建築,現在讀歷史。

20180819_0003.jpg

20180819_0038.jpg

現在走路邊聽歷史,邊觀建築,來到街口,先看到一家45年歷史的牛肉麵店,看到福德祠,旁邊就是廣福宮,廣福宮是建築是一條龍的街屋式,前中後一根腸子通到底,又有客家建築多使用的白牆,見識到這個客家族群。淡水廳治資料上寫「國王廟,一在新莊街,乾隆四十五年粵人捐建」,建於乾隆四十五年,就是西元1780年,用國王廟這個稱呼,聽起來感覺真的好酷喔,哈哈哈,三山國王,指的是廣東境內的巾山、明山、獨山這三座山峰的神靈,資料來自台南三山國王廟的匾聯,另外鹿港還有三山國王廟,是以紅色做為基底,做為牆面圖騰的元素,這是我對三山國王的初淺認識。

20180819_0033.jpg

大約的知道歷史了,接著續從建築著手,廣福宮的建築元素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就是古龍柱古獅子,從龍柱開始到地上柱礎的嗓石,覆盆式蓮花造形,據說是唐代的樣式,我去山西看唐代風格的佛光寺,感覺略有不同,還有就是雙層的櫃台腳,看起來非常雄偉,頗有古風,可是我總覺得排面上有兩層腳,會有多餘的感覺,我的想法是既然是腳的話,就應該是要放在地面上的,所以只要看看欣賞就好,還有在上層的龍虎堵是三王圖,也就是上層櫃台腳的圖案,細看兩邊是不同的,應該是對場作的作品。

20180819_0012.jpg

20180819_0017.jpg

另外看到木雕的垂花,大多沒有彩繪,還以木質的原來顏色,所以保留至今,也算是佳話,龍柱上有寫捐獻者姓名,「信主劉曜龍喜助壹對扣加助銀貳拾員」,此時約九點半,也正是陽光照在龍柱上,光影最好的時刻,龍頭顯出古樸的氛圍,石獅子黝黑,古獅的頭部比例略小,好像頭髮鬃毛不夠茂盛的樣子,其他地方的石獅子,頭髮又多又捲曲,而龍邊古獅左頸部位刻有饒邑兩字,饒邑就是客家的饒平縣了。我們進門又看到民國第二甲子的貢桌,第二甲子是民國73年,第二甲子的石柱也在桃園大廟看過,第一甲子的龍柱在三坑子的永福宮,是民國13年,也就是大正13年,所以看建築能結合歷史地理的特色,這就是新莊廣福宮。

20180819_0044.jpg

 

新莊廣福宮的歷史碑記,都立在兩側的牆壁上,而廟宇大部份各種記事齣頭,都是神威浩蕩,三國演義封神榜等等,這裡比較多的是,描述宋朝末年文天祥的對聯,如「恨不能如嶽降崧生同扶宋室,要何妨與天祥世傑共挫元兵。」,「可憐三百年來 宋室將傾濟濟僅知死節,卻羡八千里外 元兵直逼巍巍共樂效忠。」,我覺得也算是這裡的特色,然後大家都在拍照照相,走到後殿,看到祭祀王乃夫人,供品是明星花露水,這是昔時的化妝聖品,就如當今的SKII,據說在新莊當地有設廠,也算是在地用品。

20180819_0052.jpg

聽過多次新莊古蹟建築的導覽,走過幾次大鑼大鼓的新莊大拜拜,今天就比較知道一些建築史,像是廣福宮的大木匠師,是廣東潮州府的曾文珍,曾文珍傳徒吳海桐,並以女妻之,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廣福宮重修,是師徒兩人合作的建築,但不知是否為翁婿兩人合作的建築,我上網查了資料是年吳海桐21歲,不知道是否已結婚了,吳海桐也在我們桃園的大廟和陳應彬對場作,現在對於建築史的一些脈絡,知道要從年代去掌握,接著就要知道閩粵相爭和廣福宮關係了。

20180819_0035.jpg

西元1840年新莊地區閩粵械鬥,結果粵籍也就是廣東的移民被打敗,於是廣東的客家人,就遷往桃竹苗地區,也難怪我們桃園地區很多的客家人,所以不管是閩粵械鬥或漳泉械鬥,各種的分類械鬥,勝負之後,勢力消長,所以廣福宮的香火也隨之沒落了,留下了廣福宮的水井,這水井是提供我們市井小民所用,外面是市井之徒,你我皆是凡人,當然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跑的了廟,跑不了水井,最後就離鄉背井,後來知道原來離鄉是背對著水井,而不是把水井背走的,哈哈哈,細查閩粵相爭最大規模的械鬥,是在1751年,也是形成六堆的原因,屏東六堆我也有去過,下次再記了。

 

閩粵相爭後,艋舺取代新莊,廣福宮的水井仍在,相對於當時找停車位,現在有新莊線捷運了,但還是要從台北轉新莊線,頗費時間,有點麻煩,今年底的捷運環線通車,就可以從新店到新莊,那就更方便許多了,我心裡所想寫的族群械鬥三部曲,閩粵相爭的廣福宮,漳泉械鬥的芝山岩,頂下郊拼的清水巖,閩粵相爭后相對的安靜,就如廣福宮現在的門前冷落車馬稀,遊覽車要離開了,過了大漢溪,要到板橋中和那個漳州聚落方向去了,也就要離開了新莊老街好吃的小吃,往中和漳州人的廣濟宮,遊覽車上,我也忘了今日中午吃飯要選哪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