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0914 2589
---所謂的七八九,就是七百年、八百年、九百年---
140914 2470.jpg
往鎮國寺的路上滿多車子的,有一些運煤的車輛來往,旁邊田裡種了一大片玉黍薯,到了在鎮國寺門口,看到柳樹飄然,感覺很漂亮,門前有聯,「京城寶剎五代造莊嚴絕妙,天竺金身大唐風法宇宏開」,點出年代名稱,早上的廣場沒什麼人,只有個大嬸帶著孫子來,大家逗弄著小孫子,我們在這也請了解說員,然後進入鎮國寺門。
140914 2486.JPG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始建於五代北漢時期,門前對聯已經說明了,五代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十國是那十國就不清楚了,五代十國是個動亂割據的年代,只知道有南唐的李後主李煜,他著名的作品是虞美人,讀書時大家都喜歡背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示出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延續的狀況,所以政治上,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只是朱顏改。

140914 2510.jpg

我們進入後先看到解說牌,上面寫著魯班爺夜修鎮國寺的故事,「因為要求的工藝高,不少有名的師傅聽了都搖頭咋舌」,「據說主要是萬佛殿的結構工藝把人給難住了」於是魯班公化做乞丐,在刮起大風的五更天,一夜之間就修築好了大廟,這座布局嚴謹,結構獨特的大廟就是鎮國寺,他的大門如同雙林寺般,大門不在中軸線上,而以天王殿山門中央為準的。
140914 2502.JPG

走進天王殿,四大天王有新有舊,樣式未若雙林寺般的生動迫人,新的天王雕塑臉上,有很明顯的鬍子,看起來比較北方人的特徵,天王殿簷下斗拱是米字形的,我覺得線條並不漂亮,不過當時只是有照相而已,卻沒有特別注意到,這就是元代建築的特色,然後就進入萬佛殿,也是鎮國寺的主體建築。

140914 2511.JPG

鎮國寺修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西元963年,是鎮國寺最古老的建築,被稱為「千年瑰寶」,是中國現存唯一五代時期的木結構建築,也是中國現存第三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姚老師所謂的七八九,就是西元七百年、八百年、九百年,南禪寺七百年(782年)、佛光寺八百年(857年)、鎮國寺九百年(963年),這樣子就很好記了。

140914 2515.JPG

寺裡有古樹,千年龍槐,高3.3公尺,是平遙縣境內的一大奇觀,我看到已枯竭乾涸,不過好像還在長,還有生命力,資料上說,萬佛殿内有著名的龍虎槐各一棵,並有鎮國寺龍槐記石碑嵌於牆上,石碑我沒有仔細看到,相傳寺內的龍槐不止一棵,有留下雙龍槐的詩句,內容為「何日風雲時祭會,神龍逃下一雙來」,從最後一句可看出來,龍槐是成雙成對的。

140914 2522.JPG

萬佛殿的屋簷特別的顯眼,一眼看出來,跟佛光寺一樣,熟悉的雙杪雙下昂又出現了,由於屋頂相當龐大,出簷又深又遠,造成建築的樣式,氣勢壯觀,成為力與美的結合,又想到梁思成的那句話,「斗拱雄大,出簷深遠」,這種斗拱,會給人一種氣勢飛揚的感覺,好像綿延不盡,盡在不言中。

140914 2572.JPG

這西元963年的古老建築,至今仍然神采飛揚,飛簷加上鋪作,連續的斗拱,有柱頭斗拱、補間斗拱和轉角斗拱,美麗又堅韌,力量平均分散,解說員言斗拱幾乎占柱高2/3,南禪寺約占1/2,而明清只有1/10比例,對照左右兩方殿宇,都是明清建築,很明顯的中段已稍微陷落,而萬佛殿仍然挺拔屹立,所以唐朝到五代的斗拱,至今仍留下美麗的風采。

140914 2554.JPG

140914 2568.JPG

140914 2569.JPG

萬佛殿因為壁上佈滿佛像彩繪,所以稱為萬佛殿,那種如同南禪寺般唐末特有佛像的感覺又來了,萬佛殿的背面,殿內也有佛像,也是那種自在觀音的造型,在五代這個戰亂割據的時代,古建築能夠保存幾座?萬佛殿内的彩塑,是全中國除敦煌莫高窟外少有的五代彩塑,數量雖不多,但是因為年代特別的稀有,所以讓我們能親臨欣賞。

140914 2584.JPG

140914 2545.jpg

鎮國寺的後殿,看起來有點像是窯洞形狀,走上樓,主佛是彌勒佛,兩旁繪畫顯眼略美,從上俯視萬佛殿屋頂,成熟穩重的單檐歇山頂,這建築已有千年的歷史了,從鎮國寺後殿走出來,兩旁碑林看到有人在拓碑,鎮國寺的屋頂,塔剎較特殊,我問問解說員屋頂塔剎的意義,還有屋瓦上菱形的圖案,有無特別意義,不過解說員並不很熟悉,也許只是裝飾而已。

140914 2562.JPG

解說員介紹了東廊的半截碑,真的是半截殘碑一塊,五代時的碑刻都是很少見的,資料上說「是金代明昌年間的遺物,碑文書法精湛,有二王筆意」,「此碑雖殘,但書法秀潤蒼勁有王羲之筆意,是一塊難得的殘碑」既然講到二王,就查查王羲之資料,生於西元303年,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所以比較起來萬佛殿已經是六百年後的事了。

140914 2591.JPG

鎮國寺萬佛殿旁邊的拱圈門,搭配庭中綠樹這場景滿漂亮的,正午時光,光線很亮了,庭前樹影,照在萬佛殿磚牆的下,顯的稀疏迷離,也許就如遙遠的五代十國,我們有緣來此,共度晨光,拱圈門上有聯,「但做的來皆事業,若推不去皆因緣」,凡事皆因緣,來去皆因緣,我們就此離開鎮國寺。

140914 254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