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慌亂的年代,最好的活動,就是大家來走古道」,SARS 流行那段期間,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暫停,那時號召大家最好的活動,就是走古道,那次行程以齋明寺古道和御成路古道為主,大家很久沒活動,也很久沒見面,大家一起來走古道。

今天行程簡易,就是先去看齋明寺聖蹟亭,由齋明寺走下齋明寺古道,御成路古道,觀看供養碑,土地公,桃園大圳出水口,最後到大溪橋欣賞巴洛克城堡,採由上而下的方式,以免很多飼料雞走不動,尤其這段SARS 期間。六月初中午,我們在齋明寺集合出發,先去看齋明寺聖蹟亭。

桃園是全省聖蹟亭數量最多的地方,五福宮,新街廟,龍潭聖蹟亭,觀音亭,龜山XX寺加上齋明寺,另一種文風的代表。陽光正亮,聖蹟亭在供養塔前方,幾年前才被登山客發現, 聖蹟亭原石原味,沒有任何的裝修,反而更加呈現原來的樣子。聖蹟亭有碑聨「識丁需付丙, 有武亦修文」,「形聲藏蘊奧, 點畫破荒茫」,「倉頡至聖 」「蟲文垂世則,鳥跡洩天機」,老師鼓勵我們多作記錄,實體調查,這第一手的資料,就是寶貴的文化資產。

那次我們在涼亭邊席地而坐開會,此處是崁津歸帆,當年大漢溪,好幾百艘船回來,蔚為奇觀,我也曾從這裡看到缺子公園的一角,後來公園在國慶時也湧入上萬人,然後一堆人走下古道, 古道入口即是樹蔭,六月份太陽在樹蔭之上,就不覺得熱了,之前爬玉山前的週末,就來此練練腳力,然後過年期間無事,或者三月天杜鵑花開時,也會來此走走,兩旁杜鵑花點綴簡單悠靜,古道不長,杜鵑花也不多,可是配合起來,自有悠靜的美。

我常在此走下去再上來半個小時左右,我常在午睡後醒來無事,走上一個來回,沉澱一下心靈,再應付隔週的上班。兩三個下彎就到山門,一伙人在此各自拍照,往下有柏油路,左往大溪新橋右往員樹林方向,到底就是古道出口,若由下而上此處就是入口了,山門非常古樸,有名山古寺深山大澤的味道,這個山門我高中時曾在此照過相,有個萬字形圖示,兩旁對聯有點模糊,「日夜溪聲尋道岸,縈緇轍跡擁賢關」。

往右往員樹林方向,走往御成路古道,半公里即到,再往前不到百公尺,即中正理工學院的後門,我獨自散步時會將車停到這裡,古道入口處有一涼亭,立有一碑,碑已模糊鎮,鎮公所又把原文仿作一碑說明,看舊照片,此亭可能是當初由入口遷來的翼然亭,往日我大多走下去,再慢慢散步上來,往下走,入古道,有著六月份的清涼,想不到六月份也有這樣的清涼,整個石板鋪成路而非階梯,沿路風吹舒服無語,兩個大轉彎,就到石板路底,有土地公,供養塔和出水口。

我是桃園人,而對桃園大圳的事卻知道的很少,此處曾為桃園大圳隧道尋幽之旅的入口,我還沒有走過,我期待著有個桃園水之旅,到出口後宗燕開車在此等待,載著司機去齋明寺開車,其他人走向大溪橋,大溪橋改建,後來加上燈裝飾,當初第一次看到,認為只有四個字可形容,就是天上人間,故鼓吹發起遂有此行。

齋明寺古道御成路古道加大溪橋,滿適合單純散步走走,尤其是三月天杜鵑花開時。

補記齋明寺旅記

小學時遠足,就是從龍岡走到大溪,有到齋明寺,齋明寺原稱齋明堂,日據後改稱齋明寺,清幽的齋堂,在大漢溪的另一岸,在此可看到對岸大溪的景色天際線。

門口一片草坪,是祂的特色,前庭類似日本庭園,幾棵黑松,庭園裡像韭菜繞樹一圈,是我每次前來熟悉的味道,還有豬母槽養著鮮綠的厥類,是庭園裡鮮明的印象,有座升旗臺上面,勒石題為「常樂我淨」,蓮花池畔銅製觀音座,衣摺飄然,見證日據時期的工藝水準。

屋身儉樸,寧靜適然,有很多的門對「一塵不染,萬法皆空」,「不生不滅,大慈大悲」,「莊嚴為本,色相皆空」,「參禪,悟道」,我喜歡這種簡單的對句,簡簡單單,韻味無窮,擂金彩繪亦是特色,流傳於桃竹苗區某些寺廟採繪,係邱玉波邱鎮邦父子所繪,相傳係用金箔擂成金粉用毛筆作成漸層的圖案,據稱此工法已失傳。

外山門的齋明橋,朋友宏君小時住在這附近,說以前橋下是作豆腐的,這景象想像中就有早期日本味道,離開時,齋明寺仍在雨中。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