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鐵寮古道,大溪古道中響叮噹的名字,光聽名字打鐵寮就知道叮叮噹噹響叮噹,當然一定要去的了,網路上資料很多,連地圖都有找資料滿方便的,今日辦點閒事十一點多才前往。

「打鐵寮古道」昔時部落間來往的古道,為大溪三層到復興鄉的便路而成古道,當然大部份的古道一定是就地取材,鑿石為石板階梯, 應該是把復興鄉的運樟香菇腦運下山吧,反正一定是把山上的珍貴山產經由便道運到山下大溪船運到各地去的啦。

2000年時,縣政府曾有在此辦過健行,標題是「人間仲夏天,清涼古道行」,裡面提到「龍過脈 龍脈究竟指何處? 後花園揭開神秘的面紗 葫蘆坑 關牛抝 弄料崎 老地名探源 潺潺溪水畔 欣賞拱橋之美」,七月天舉辦的也滿多人參與的,後來出現一段小插曲,也許是之前因少有大隊人馬行走這段路,而有虎頭蜂出來咬人,結果還上了台視新聞,大人小孩被追著跑的鏡頭,就是今天我要探訪的古道。

我騎車往慈湖的路上,過三層就很明顯得看到路標,此地公車站牌就是三層,桃園客運大溪往復興小烏來羅浮霞雲村,都有經過,古道入口前還是三層社區和福安宮,入口的另一方向是往二層,來日再來探探,入口旁是三層派出所,牆壁上大大的寫著打鐵寮古道,進入百公尺有座鎮福宮,有三聯聯曰「鎮守三層人毓秀,福施萬姓廟重新」、「鎮座南門安赤子,福昭北鄰護蒼生」、「福緣善慶千秋祀,德種心田萬世尊」,再百公尺有小橋,三兩小學生在此玩耍,橋上有彩繪的很漂亮的打鐵寮古道的圖畫,看樣子都是附近小學生的作品,續前行看到一些路邊停車就近山底了,登山步道入口前,有私人停車場每次停車四十元,登山步道口,可看到腳踏車及機車汽車禁止進入的標誌,旁邊是清涼的竹林,就是真正的古道了,一開始先往下走,第一個轉彎有攤販賣飲料,轉彎處往下看是個山谷,我一眼就看到綠蔭中掩映的紅橋,就像電影「桂河大橋」裡,游擊隊在山頂看到橋一樣的心思。

下了谷地反而是太平橋先到,濟安橋紅橋在百公尺不遠處,太平橋為平的紅磚水泥拱橋,大正十五年丙寅夏,約當桃園景大廟整修次年,橋上還有SF紅磚,水淺石出,二十公尺後就是濟安橋紅橋了,山勢下,小溪旁,田野畔的一彎小橋,藍天綠意中的一抹磚紅,濟安橋也是大正十五年丙寅竣工的,兩側護欄群全部用紅磚砌成,只有一個拱形,縮小版的中國園林的感覺,橋頭橋尾的石柱似鑽石形的收頭。照相時看到有人過橋,就在討論說,這個收頭到底有幾面?有人說十二面,也有人說十六面,仔細看來上下四方共六面,加上上下各四個斜面,總共十四面,扣掉連接柱子的一面,剛好是十三面,福祿壽三字也各是十三劃,之前曾聽姚老師說,應稱之為十三面體。

過了紅橋,旁邊小溪有人在此樹蔭下休息,有散落著幾張小學生的椅子,充滿著童年的回憶,再上就是一般的石頭路了,石頭兩邊大中間較小,牽制著一路而上,沿路都是樹蔭,慶幸著五月天,沒有曬到太陽,真是走對路了,沿路緩緩而上,綠意盎然輕鬆自,在十五分鐘後,到達甘仔店遺蹟,既是甘仔店,想必當初應是奉茶吃古早味點心的地方,看板寫著「阿母伯甘仔店……據說在數十百年前,在此有一阿母伯,開設了早期所謂的甘仔店,因為是先人往返於古道的必經之地,所以曾是極為繁忙的補給變店及休憩點…. 」現址只剩三堆紅磚佇立的柱子,風來雨來的百年歲月,已被荒草包圍纏繞隱於樹叢。

前行過小溪木橋,開始一路上坡,前面有四五個小學生蹦蹦跳跳的跑下來,童年真好,十分鐘後到達廢棄崗哨,這裡算是個高點,在此分界,一邊往白石山一邊往慈湖停車場,一些人在此休息,有夫婦帶狗來爬山,也是累的在此伸舌頭休息,旁人問自己的小孩「狗為什麼伸舌頭? 」「牠熱啊!」,此語一出,果然是人小鬼大聰明,暗自喝采,與狗主人閒聊,說「在家看電視累,狗要出來,身體累,但精神舒暢」,在此休息約莫半小時,沿碉堡往白石山東興橋,先上而下五分鐘到達此行最高點,這裡的指標以及告示的牌子很多「加油!健入佳境」之類的告示牌,大多用綠蔭下的紅橋作圖案。下切遼繞聽到溪聲,為後慈湖的小溪,此處招牌寫著「龍過脈 古道近後慈湖須通過彎延小應徑此段路似乎如龍盤踞整座山脈之線條亦如巨龍栩栩如生低飛繞過山林……起伏之峰巒宛如蛟龍山容雄偉盎然………」。

到底就是溪流潺潺流水 有溪畔戲水者,有攜網捕捉魚蝦者,有只是洗腳大呼清涼者,緣溪行,去時右邊來時左側, 有近水就洗臉,陽光透過樹蔭而下,斑斑點點, 沿溪行,聽溪聲,忽焉一碑立於石上,寫著「白玉東興南賑」復興橋芳名紀念,不知是那座橋,我正在照碑文,有人問是那一年的,也是大正十五年所立,也聽到一聲考古學家,自己也笑笑,想到明德兄也被人認作教授,哈哈哈。

向前行,越石過水,溪間跳躍,又有指示牌指示,前行白石山,右行東興橋十分鐘路程,過溪邊路徑不明顯,我今天要去東興橋不去白石山,看到指示牌已過入口,此牌讓我繞一圈,多走三十分鐘,我沒想到要過溪而上的,以為直行就可接到,結果直行只是一木橋而非東興橋,其實這個指示牌應該提前十公尺,就不會讓人誤會了。

過木橋而上又有指示牌,取右,天正陰,有隱隱雷聲,下東興橋前,有人言我太晚上來了,也有人言就快下雨了,十分鐘就到東興橋了,東興橋是用糯米連接的,似橋非橋的,也就是整個東興橋,已經被樹藤枝葉所纏繞,跟旁邊週遭的數木枝葉連成一體,好像姥姥已經來到了,四周樹林青翠蓊鬱,橋身變成為景物的一部分,幾乎完全被綠化,顯不出石頭,只看出拱形的弧度,天又暗了,可能會有雷陣雨,向人問了路,確定前行就可回到三層,雷聲又隆隆,濕意來了,離開東興橋,雨就下起來了,十分鐘就到當初誤判的指示牌。

往回走,去時晴來時雨, 未曾雨中於山中獨行,雨打落葉聲,蟬鳴還是螽斯的弦樂聲,時大時小ㄍㄨㄞㄍㄨㄞㄍㄨㄞ加上ㄐㄧㄐㄧㄐㄧ聲,每一轉彎弦樂聲就變大,是求偶亦或是自衛,亦只是雨天的清唱共鳴,有雨打落葉鼓聲蟬鳴弦樂聲,像極了歡迎的演奏曲,穿著輕便雨衣不冷不熱,比爬坡舒服,雨中行走,另有一番樂趣,滑了兩次小心行走,回到白玉東興南賑碑,回到戲水地,下坡變上坡,上坡變下坡,轉過碉堡,當初問路的已在碉堡避雨,一路下行,雨中不熱反而舒服,略過小橋,走回甘仔店,,一路下山,又回到山谷中的紅橋,雨中的濟安紅橋,一派的江南庭園景色,「……我打江南走過……」,再照幾張紅橋雨中豔姿,紅橋有水增添幾分美,太平橋兩邊都有人雨中釣魚,怡然自得,之前問路的人,拿著兩張姑婆芋當傘赤腳行走,頗有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樣子,我自己則是無風細雨儘快回,往回走共約一小時,路口才發現太平濟安二橋碑,剛入古道時被我忽略掉的,雨中仍照了兩三張記錄。

夏日裡五月天,打鐵寮古道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這雨打落葉聲,蟬鳴還是螽斯弦樂聲,雨中紅橋的景色,有雨有橋有水,還有一身的潮濕疲憊,總共三橋兩碑。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