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0914 341.JPG
---1937年的6月26日,請問6月26日是什麼日子?---
140914 301

140914 304
吃飽飯往佛光寺的路上出發,遊覽車的車速有點緩慢,前面好像是一列運煤的車隊,兩旁是長的又高又直的樹,馬上要到佛光寺了,我的心裡有所期待,也許是人生理想的實現,導遊小趙在車上講林徽音的感情故事,,我也補充了一些我知道的佛光寺的歷史故事。
140914 303
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6月26日,首先我問大家,請問6月26日是什麼日子?有些人回答「你的生日」,竟然有很多人知道,真的剛好是我的生日,原來是在FB上看到的,真的是很高興,哈哈哈,再一次,哈哈哈,也就是多年前的那天,梁思成與林徽音發現佛光寺的日子,從此中國大地上,發現唐代古建築這件事,就變成了追求古建築人的目標。
140914 302

140914 305
佛光寺在五台縣城東北的豆村鎮,到底是豆村,還是豆村鎮,各種資料都有,遊覽車開進去招牌上寫是豆村鎮,感覺就是個小鄉鎮,所以戰火不侵,保存至今,資料寫背靠五台山,面向滹沱河,我看看地圖,還真的是有條滹沱河,豆村鎮人口不多,車子一下子就進入山區荒野,老農騎車載著莊稼,不及細看是什麼農作物,已經到佛光寺了。

140914 307.JPG


140914 312.JPG


140914 315.JPG

剛下車時陽光亮麗,快四點了,光線仍然有點慘白,好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還好遊客不多,環境單純安靜的樣,好像歷史跟陽光一樣輕輕的拂過,意外的門口有小販賣鮮艷圖案的刺繡,像是杯墊鞋墊跪墊之類的,門口一棵古樹,大約是800年前的油松,現在橫倒在地,繼續綿延的生長,樹影照在山門的牆壁上,屋頂鴟吻在藍天下,光影的存在,好像更加的安靜,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等待我們的來到。

140914 319

140914 328.JPG
山門的匾寫著「大佛光寺」,匾額題的是光緒34年秋月,也就是西元1908年,也許梁思成和林徽音,也同樣的看著這個匾,走進山門就可遠遠的看到佛光寺的東大殿,距離很遠,且掩在松林之後,旁邊便是文殊殿,老師和同伴們準備直接走上東大殿,我想也沒想的說,等光線更好的時候再上去,於是就先參看金代的文殊殿,來不及照團體照,也就散了各自取景。

IMG_9234a.JPG
文殊殿裡面不能照相,正在展覽山西古建築模型,很多座都是我們正準備要去的,或是老師們自由行要參觀的,像是后土廟和祆神樓,很令人嚮往,文殊殿面寬七開間,加上大跨度的梁架,據說這裡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配殿,面寬七間,與主殿相同,這種建制是很少見的,屋頂中脊琉璃寶剎,是元至正十一年燒造的,可惜的是,這張相片我沒對上焦,影像照模糊了,文殊殿的左後方是「香風花雨樓」,名字非常的典雅,也非常的風光旑旎,我們沒走這邊,是後來看書上標註的。

140914 345.JPG
走進文殊殿,單簷懸山式的屋頂,資料上寫大殿的跨度驚人,是我們前所未見的,還有減柱法,是合法的偷工減料,其實也是金代建築的特色,網路上言「寺僧稱這木材為薄油樹,也許就是後山的櫪木」,薄油樹和櫪木到底是什麼樹,我通通都不知道,只知道大殿裡,減柱後空間真的很大,梁架是目前我所看到最大跨度的,說明牌寫「梁架採用了大跨度的八字柁架」,走出文殊殿外,這裡可以用長鏡頭把距離拉近點,找尋藏在松樹後的屋頂,就是拍攝東大殿鴟吻最好的地方。

140914 405.JPG
快四點半走上佛光寺東大殿,這次旅行的最精華處的東大殿,就在陽光最好的時間點去,果然光線溫暖,氣氛迷人,景象迷離,除了感覺佛光普照外,也有歷史的情懷,以前想像的場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註三),這裡是,變成「西風殘照,唐室宮闈」,哈哈哈,梁思成評價東大殿為「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於是我就慢慢的欣賞斗拱和屋簷,一層一層的斗拱,長長延伸的屋簷,慢慢的享受照相記錄,和你的心合而為一。

140914 381.JPG

140914 371.JPG
有人帶著解說,是一批年輕的學生,我們就跟在旁邊聽,沒人解說的話,有些原件根本不知道在那個位置,大陸的解說員,說的行雲流水好像是在背書,他們的解說在祖師塔前結束,年輕人在大殿前說說笑笑,尚未體會到建築與歷史的浸潤,因為佛光寺是重點,所以我們請解說員從頭到尾再給我們講一次,大家認真的聆聽抄筆記,佛光寺好像有人在修行,所以在迴廊上感受佛恩,遙想唐朝當年,盛況空前。

140914 373.JPG

再來談談我自己喜歡的建築特徵,由外而內來講,「斗拱雄大」,就是斗拱很大,高度為柱高的二分之一,所以非常的雄大,數量也超多的,粉多的,展現在鋪作上面,讓建築結構更加的緊密,更加的展延,過來就是「出檐深遠」了,就是屋簷要很遠,要讓雨水能夠滑的更長更遠,怎樣才能夠溜的更長遠呢?那就是溜滑梯的效果了,問問小朋友就會知道了。

140914 407.JPG

而所謂的「雙杪雙下昂」,杪是樹梢的意思,當然是在柱頭尾端,一套斗栱就是一個杪,二套斗栱就是雙杪,柱頭上放雙杪,再加上兩個下昂,變成兩個翹翹板,所以屋頂的重量,也讓檐角翹起,如水的溜滑梯,溜的很遠,昂在台灣我從來沒見過,可能不需如此的保護大木結構,我們看到最明顯的屋簷轉角,這裡出三下昂,就像是孫悟空翻跟斗,一溜煙溜的不見人了,哈哈哈。

140914 388.JPG

140914 386.JPG
東大殿中脊殿頂的頂剎,是後代人用琉璃彷作的,我所看過的東大殿圖檔模型,有的有頂剎,有的沒頂剎,所以心裡有點困惑,到底有沒有?現場又沒照到相片,還好買180元那本書是有照片的,確定有頂剎,只是照不到,另一個特徵就是唐朝的柱礎樣式,是像蓮花般的覆盆式造型,這再桃園的神社也看的到,書上還說「傳說佛光寺在盛期時,占地數千畝,由五座院落組成,夜幕降臨時,寺內雜役要騎馬小跑著去關閉西邊的寺門」,什麼?那麼樣的廣大,而且要騎著小馬去關門,我又要唱歌了,「我有一隻小毛驢...」。

140914 426.JPG

140914 363.JPG
走進大殿,眼前看到就是唐朝的佛像,佔據很大的空間,是佛光寺四絕,屋頂是有天花板舖作的,在宋朝的營造法式有殿堂造和廳堂造,這裡就是採用殿堂造,是木構架中最高級的作法,殿堂祂的特徵是檐柱內柱等高,可惜這項目結構我沒有很仔細的看到,如同之前的雙杪雙下昂,也是較高級的作法,所以資料上有「飛昂鳥踴」之句子,作者是何晏,我們也並不熟悉。

菩薩侍立1.bmp

大殿的佛像是不能拍照的,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和阿彌陀佛,我也特別的注意看,梁思成所言彌勒佛雙膝並垂,是唐代佛像的姿勢,還有衣褶與帶結,以及垂在趺坐上面的衣褶,都是唐代的特徵,另外我也仔細看梁思成所言,右邊的菩薩,頭上的冠頂戴著阿彌陀佛,應該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特徵,但是解說員說是騎著獅子座騎的文殊菩薩,室內很暗,我還是看到頭上有冠,買的兩本書也都說是文殊菩薩,只有梁思成的書,說是觀世音菩薩,我找的資料和台灣各地寺廟,也是看到,觀世音菩薩頭上才有冠,所以有待更加詳盡的考證。

林徽因5.jpg

看完佛像看佛殿主寧公遇,就是捐獻蓋廟的人,和林徽音合照的唐朝人氏,是等身人高的雕塑,是中年婦人像,也如敦煌畫中的信女像,這照片中常見的人物,我們親眼看到也算是不虛此行,另外就是遠視眼的林徽音所看到的樑下題字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上都就是長安城,在右側菩薩的上方,有同學有帶望遠鏡有看到,屋內昏暗,我要抄筆記照相,又是近視眼,望遠鏡又不好調焦距,所以只能知道題字位置想像就好,佛光寺是唐代建築、雕塑、書法、繪畫四種藝術匯於一堂,被稱為佛光寺四絕,我們真正的看到了。

140914 399.JPG

140914 419.JPG
佛光寺的工作人員無聊的看著我們,也許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吧,而不管是梁思成與林徽音,或者是佛殿主與功德主,都是在不同的時空在此相會,大家相會於佛光寺,這情景也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管是在唐朝中期857年,民國初期1937年,還是在現今2014年,我們有緣共此陽光在大佛光之寺裡。

140914 442.JPG

140914 449.JPG

140914 433.JPG

我們待到夕陽西下,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佛光寺前遊客,也用心看著解說牌,體會古建築之美,佛光寺前的攤販大嬸,很熱心的推銷刺繡,我們也是買了些建築歷史的書,遊覽車慢慢的往五台山的方向去,天氣開始慢慢地變冷了,進去風景區每人都要下車通過閘道,感覺很冷已經有點秋涼了,大道兩旁是昏黃又一致的旗幟,我們到一盞明燈素齋館用餐,準備明日參訪五台山,尋找山西另外的故事。

140914 44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