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三坑子,被稱為龍潭第一街,很短的一條老街,有一座永福宮,有過一個小渡口,一份小小的心懷。
對建築氣氛、溪口景色的描述,我最喜歡的句子就是「霧失樓台,月迷津渡」,三坑子這個地方,姚老師形容的「大漢溪上游的迷你渡口」,劉克襄先生形容的「第一次發現這個地點,便是油菜花開時,我被這一大片黃色花海深深吸引,不自禁地開車進入」,古廟渡口,吸引我來。
從台三乙往石門水庫的路上,看到金山寺馬上左轉,這個地方就是三坑子了,進入村子的路上,已經有鋪上棧板的人行道,老街入口只是幾間低矮的房舍,一條清淺水流,這裡是「黑白洗」,旁邊有xx牌的壓水機,大理石刻著「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老街很短,只有兩排老屋,左轉右繞,盡頭遠處就是永福宮。
老街風華,低矮房舍,沒有圓拱,卻有柱珠,有店招牌看板,寫著日文片假名櫻花啤酒(サクラビール),好些房屋還是用木門隔板,現在還有住人,尾間的雜貨店,目前還在營業中,我買包蝦味先,邊走邊吃,把自己當作是回到學生時代,這個一樓半的門面,有點類似頭城老街,現在桐花祭剛開始,寫著「三坑百年古廟老街」的黃色旗子,插在老街騎樓,三坑老街正在鋪石板,我問現場工人,石板是什麼地方的,「大陸來的」,台灣人工貴,龍柱石雕石板,現今幾乎都是從大陸來的,少了台灣本土味。
盡頭的永福宮,古樸無華麗裝飾,因為遠處山上有核能研究所,所以這一代禁建,沒有被破壞,永福宮建築最大的特色,就是三川殿的二十四孝柱,有別於一般的龍柱,就如同台南妙壽宮的蝙蝠柱,都是特例(註一),而前殿另有花鳥柱,也不似一般都是飛龍在天的龍柱,另龍柱上有落款,是大正十三年歲次甲子的,在時序上也剛好是天干地支之首,對於年代的解說,有個很明顯證據對照,而門口廣東獅就樸拙可愛了,顏色剛好泛青,歲月的痕跡正要顯現出來,卻未見殘破頹相,正所謂有點老又不是很老,冰淇淋剛要開始溶化的樣子,是古建築裡我最喜歡的石獅之一。
附近有棟老屋「青錢第」,就在永福宮右後方,曲折而入,兩旁仍是田地,背後山上就是禁建原因的中科院,青錢第聯曰「青出群英人稱瑞鳳,錢名萬選世仰雲龍」,青錢第姓張,與我同姓,青錢是小堂號,很少看到以錢為首的對聯,認為不知怎樣寫才好?老屋的虎邊有紅磚和烏磚兩種樣式的牆,台灣大部份的都是紅磚的牆,烏磚的我在宜蘭三星有看到之外,其他地方都很少見到。
另外我來幾次都找不到網站上寫的米輪,米輪座落於二段潭,當年的三坑子渡船頭前方,永福宮有張桐花祭地圖,說在砂石場附近,我問了路,到砂石場前,左看右看也看不到,旁邊有人在涼亭休息,向她詢問也不知道,跑到附近農家詢問,才知就在涼亭旁邊,說以前輾米用的,現在已經廢棄了,我回到涼亭找找,原來就在旁邊,沒有牌子也沒旗子,誰找的到?荒草淹沒,照相的興致也不高,吃完東西再說,勉強照了幾張相片留作記錄。
網路上另有資料「…在今天三坑仔河床附近闢有「二段潭」渡口,供小型船隻和對岸往來…」,涼亭附近田地,應該就是昔日渡口了,滄海桑田,溪水已枯應該沒有什麼遺跡,只能想像是在三坑子往大漢溪的路上,曾經是有岸有渡有船。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是昔日古文的句子,而在現今的日子,溪水已淺,碼頭已遠,找不到渡口,我有點膽小,等不到晚上怕會「月光光心慌慌」,只能留下一點點想像的空間,離開三坑昔日的小小渡口,大漢溪上游的最後渡口。
(註一): 資料來源:
傳統建築手冊 林會承著 藝術家出版社
(註一):三坑子詳細資料,可參閱潛龍國小所作「尋根之旅---三坑子」,榮獲桃園縣第一屆網界博覽會優勝第一名,資料詳盡,不敢略美。
http://www.cles.tyc.edu.tw/sunkentsu/index.htm
三坑子.永福宮.黑白洗.三川脊.廣東獅
- May 08 Sun 2005 10:32
龍潭三坑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