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清晨洗滌心靈之後,欣賞北海岸的晨光---

法鼓山之美在早晨的氤氳裡,一行人順著曹源溪而上準備今天的課程,晨間緣溪行的感覺很沉靜,有點像是桃花源記,早晨的太陽已然在遠方昇起,法鼓山,以蓮華經的「擊大法鼓」之喻命名,法鼓山早晨的時空,也讓今天的開始,有個清新的味道,在進入餐廳前,看到門口貼張海報,寫著打齋也供養三寶,志工們「打齋供眾,功德分享」,早餐裡有牛角麵包,還有些白色的植物油,麵包可能很好吃,有寫每人限取一個。

早餐過後,越溪到對面山上的藥師古佛迴環步道,這條溪在象神颱風過後,變的更寬了,回望對面山上的法鼓山建築群,比較像是校園,以褐灰白色為主調,建築和自然融合,也和四周綠地契合,從步道往回看大殿,青斗石的牆身貼著壁面,也增加了空間平台,這裡有座藥王爺的佛像,是南北朝的造型,特色是耳垂及肩,後面遍種竹林,這附近有時會作為戶外禪或者是月光禪的場所,想著昨晚參禪的寧靜,戶外參禪,如果在銀色月光下,景象一定很美,後來有經過門口的山門,這山門的型式很簡單,有點鋼骨竹編的味道,有點簡約,不似一般傳統的樣式。

繼續走步道,聽著志工的生態解說,這裡的植栽以白色為主,有百合月桃還有野薑花,也種著有果實能餵鳥的植物,讓食物鏈的生態能夠綿延不絕,忽然有看到巴掌大的人面蜘蛛,沒有人驚動它,就讓影像留在記憶就好,沿著步道繞一圈回來,走回到昨晚體會「大悲心起」的祈願觀音殿,仔細看,白天晚上不同光景,水池裡都是鵝卵石,景象空靈,這是昨晚沒看到的,回到正殿禮佛,走回到大殿旁七棵雀榕,這是原本的樹種,從開山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樹蔭下,這裡也是拍攝法鼓山大殿的好構圖。

早上的課,因為清晨有去走步道的關係,稍微有點打瞌睡,還好課程很快的結束休息,接著有安排團體照相的時間,然後繼續發表有關法鼓山的照明規劃,以及綠建築的措施,建設前,建築師們有去參觀歐洲的古修道院,在五倍的量體上,放置在小於五倍的基地空間,也介紹用三個不同的顏色,來作斜頂屋身基座等元素,以簡單樸實低調為原則,持續的簡化,將碎木做成堆肥,設苗圃移植原生的地披植物,全部都是有機食物。

午餐時間很快的來到,還是青菜豆腐,炸的食物不多,要咀嚼很多下,今天的豆腐乳味道很好,有機又是古法釀造,拌飯拌菜都很好吃,想要多吃一點,為此還多添了一點飯,喝湯的時候,也拌了一些,這兩天吃的水果,有半個橘子,一片芭樂等等,感覺不多不少剛剛好,吃東西時,這種隨遇而安滿足安適的感覺真好。

下午的課程裡,有寬謙法師講解有關佛教建築的作品,她舉了很多的例子,包括日本的水禦堂和法隆寺,泰國的法身寺,還有台灣中台禪寺、聖覺寺以及法源寺等等,這些建築的語彙,都是我未曾見過的,最後是沈芷蓀建築師講宗教的建築,他以高雄市的慈濟精舍為例,解釋一些蓮花圖騰的具像化,建築尚未完成,在聽過演講的因緣之後,那以後完工之時,我一定會去看看的。

下午的點心是像綠豆椪的芋頭餅,還有素食的餅乾,會議廳裡的冷氣有點涼,配上熱熱的冬瓜茶剛好,點心讓午後精神一振,我又在室外繞了一圈,附近也繼續蓋佛教學院,這次活動有很多建築界設計界的朋友參加,我就看到有人帶著量尺,隨時的量尺寸距離,最後的心得分享,就有問一些比較專業的問題,像是屋頂的斜率統一是5比12,也有人問關於道教佛教建築的差異等等,道教是求的較熱鬧,佛教是修的較沉靜。

法鼓山的課程結束,還有一小盒的點心果腹,打開看是素包子和素披薩,我們體驗過了上課用齋和掛單,於是踏入回程,帶著點心盒走下山去,明年的二月這裡還有活動,我們相約把附近山區的幾條步道走完,再次體會法鼓山的簡樸,我想著法鼓山在中秋的月色應該是絕美的,在這簡單樸實的法鼓山,口裡唸著「阿彌佗佛,善哉善哉」,回去時,卻想著去吃金山鴨肉,這樣就真的是「阿彌佗佛,罪過罪過」,一路順暢的開高速公路回家,沒有去吃金山鴨肉,來一趟粗茶淡飯的法鼓山,讓你的心真正的平靜下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法鼓山 參禪 阿彌佗佛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三 的頭像
    張三

    虎茅莊的旅行 Anh Đức Học tiếng Việt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