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京女子醫學專校畢業的,是電視劇浪淘沙裡丘雅信的學妹---

我們走往台東的公教會館報到,過馬路看到一棟滿特殊簡約的水泥建築,現在是誠品書店和星巴克經營,我看到二樓有寫台東縣台東地政事務所,走到門前看到台東故事館的牌子,原來是歷史建築的再利用,大門保留還算完整,是以前的縣長黃拓榮題字的,前身是土地整理處和花蓮地方法院出張所,所合併的地政事務所,我們走到報到處報到上課。

吃完飯先看看地政事務所的夜景,也到誠品書店內部欣賞,晚上我們準備在台東舊站附近逛逛,然後繞到天后宮附近再回來,舊站附近到處是舊式的日式建築,還有防空洞,舊站倉庫還有展覽,不過我們也看不懂,晚餐吃的還不錯,繞道中華路,路上有東和外科,卻像是城堡般的建築,有點像是長榮中學的音樂館,倒是上面多了十字架。

到了中正路交叉口,我知道這附近有棟中華會館,也是歷史建築,於是我們前往參觀,中華會館正在整修,整個建築感覺還是很漂亮,立面寫中華會館台東分社,正面半圓形的山牆,有國徽和稻穗的圖案,下面四個窗戶,各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感覺起來像是國父革命時代的樣式,後來查了資料,是在昭和2年(1927年)興建的,會館主要任務是團結力量,以及聯絡華僑的感情,在日據時期也是抗日救國組織,保留至今,現在有點殘破。

附近還有大同戲院,也是有歷史的建築,只是當時沒看到,往回走的路上看到一棟日式矮房子,是醫生館,對面賣檳榔的房子屋頂的山牆很高,黑夜裡像是巫婆的帽子,我們探頭探腦的照相,主人家走出來,大方的邀請我們進入參觀,原來這裡是台東的第一個女醫生宅,房子是戰後留到現在的,也是東京女子醫學專校畢業,是電視劇浪淘沙裡丘雅信的學妹,這部連續劇很好看,是東方白原著葉歡所主演的,很漂亮的女人。


我們看到上面的投藥口,是以前的標示,裡面的格局及粉綠色油漆的藥櫃抽屜,也都是我小時看過的,進入參觀,牆壁上掛的醫科卒業證明書,主人說,她母親行醫超過五十年,作到七十多歲,我們的同伴有年輕已經退休的,有點不好意思,我問一般民眾怎麼稱呼醫生,原來是日文的女先生,或是台語的查某醫生,我們也看到舊的病歷,仍舊用姓氏來區分,瓶瓶罐罐褐色的藥瓶,用日文和英文寫著名稱,時間仿彿從前。

比較特別的是牆壁很厚,四周的天花板有留方孔,是讓屋頂通風用的,屋頂上還有亞子的電線,電信局希望整修時,這些東西能夠留下來,主人家拿出寶物給我們看,原來是舊的看診手提包,雖然有些破損,但看出金具皮件都是穩講究的手工,我們也看到舊時日製的溫度計,有寫興和株式會社,可能是賣胃腸藥的會社,當初診所的看板是至誠內小兒科,採用當初學校的至誠會而來的。

我們也問到對面高山牆的房子,當初是信用組合也就是銀行,已經搬到市區了,而碧勤問的路上看到像城堡的東和外科,原來以前是和平戲院,房子的主人是母親的同學,信基督教的,所以屋頂有十字架,而現在的大同戲院當初也只是第二名而已,還有天后宮附近的土地是阿公捐獻的,我們聽的有點趣味盎然,剛好都是今天走路要看到的地方,經過說明就聯結起來了。

女醫生的小診所,因為有了故事,所以感覺很溫馨,感覺像是看到電視劇浪淘沙裡的人物,時間一下子拉近了幾十年前,我們隨便逛逛,竟然也體會到了大城小事,走出門口,門口的門閂也很特別,一上一下的鐵片,可能是防止從外撬開的,我們看看門口的甩壁,也都是很簡單的裝飾而已,台東市第一個女醫生的故事,讓我們這次的旅程,有了更豐富的人文意函。

(註一): 台東市第一個女醫生: 吳喜泉

(註一): 資料參考台東市公所大同里辦公處全球資訊網
中華會館在中正路143 號。
昭和元年(1926) 6月,台東與花蓮地區華僑,合組花蓮港中華會館,下設台東、玉里等支部。昭和 2年(1927)7月16日,台東地區華僑在劉洋、鄭品聰、鄭振貴、余仕翰、陳其要等人倡議下,脫離花蓮會館,成立台東中華會館,接受台北中華總會館的領導(台灣中華總會館1937:146一150),昭和6年(I931)4月中華民國在台北設立領事館後,改受領事館指揮。
台東中華會館成立之初,會員共有115名,會址設在台東街寶盯(今台東市中正路I43號),並有自己的會館建築,建築資金在地華僑出錢出力,其中會員陳務o係一勞動者,將全部財產五百元捐出,作為會館建築之首倡,為特有之創舉,曾受總會館之褒獎有案,亦為台東中華會館特殊歷史之一(台灣中華總會館1937:l5O)。會館主要任務是團結華僑力量、聯絡華僑感情、增進華僑福利、辦理華僑公益事業及慈善救濟等,台東中華會館並設有同鄉會,提供鄉親無力謀生者食住問題,遇有鄉親生病或失業者,除延醫治病及介紹工作外,更給予精神鼓勵(陳顯忠1994:63),昭和11年(1936)台灣中部大地震時,台東中華會館亦募集六十多元賑災。
台東中華會館以福建籍華僑為主,尤其是福州地區華僑,廣東人幾無參與。在會中較為活躍的有鄭品聰、劉姜、劉洋、林劍鋒、鄭振貴、余仕翰、鄭和尚、陳康、鄭注深等人,他們熱心會務,輸力輸財,或代表台東會館參加全台華僑代表大會,或為中華總會館贊助員。
昭和l2年(1937)七七事件發生,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警嚴密監控在台華僑,發生所謂「中華會館事件」,12月起,在日本警務官小林松三郎指揮下,首度對各地中華會館及直屬支部共30餘處,展開大檢舉,昭和14年(1939)5月,第二次大檢舉,兩次共逮捕華僑400多人,凡中華會館的幹部及代表,皆在逮捕之列,他們被集中在淡水、中港等地,予以嚴刑拷打,迫其承認參加參加抗日救國組織(李汝和1971:56,花松村 l996:93)。台東華僑被捕的有鄭品聰、孫全英、劉洋等多人,其中被囚在獄中遭酷刑而死的有鄭振貴、陳其要、張和光、陳紹安、鄭相官、陳伯盛、張國平等 7人(台東縣文獻委員會1960:79)。戰後台東華僑因被捕傷亡而獲內政部表揚的計有:抗日志士鄭品聰、劉洋、黃華山、宋本梨、劉元基、翁贊祥、吳大竹、林嫩仔、孫建國等人以及抗日烈士黃阿書、蔡郁齊、陳紹安、郭茂寶、余仕標、孫全英、鄭相官、陳伯盛、陳其要、張和光、鄭和尚等人(翁贊祥1986)。
中日戰爭期間的大檢舉行動,使台灣各地中華會館成半封閉狀況,台灣總督府為加強控制華僑,利用親口華僑容建鄰、黃煥德等人,發起「新台灣華僑新民總會」成立運動,昭和13年(1938)2月舉行全島華僑大會,會中決議支持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解散中華會館,另起「新台灣華僑新民總公會」,隨後在台灣成立38個新民公會(吳文星1991:106),台東中華會館遂為新民公會取代。
民國 34年(1945)8月,日本戰敗投降,台灣華僑新民總公會隨之解散。戰後由於中華公會已喪失其時代意義,民國35年(l946)8月,奉命改為台灣建設協進社(許雪姬l997:1l9),台東中華會館改組為台灣建設協進社台東分社,以協助政府促進地方建設為任務,但因業務不振,二、三年後即名存實亡。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