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有一些主辦單位他們收藏的雜誌,很多都是黨外時期的創刊號---

今日參加「深耕.生根」文化之旅,是桃園縣社造協會和文化局合辦的,去年就想參加,不過那天遲到,隊伍已經不知走到那裡去了,仔細走走看看龍潭平鎮還是很多我不知道的地方,這次行程以龍潭附近的老屋為主,加上文學人文的關懷,作為文化深耕生根之旅,有拜訪馮輝岳的老宅及魏廷朝老屋,然後又去參觀鎮南橋和謝屋池塘,我本著愛鄉愛土也愛查某的心態,來看看所居之地附近的龍潭老屋,另一種層次的文化之旅。

我們在中壢後火車站集合,人數不多只有十五人,一台小巴士剛好坐滿,先到橫崗背馮宅,這裡是作家馮輝岳的老宅,我們一行人就在老屋旁,先聽他講小時後的故事,這也作為他後來創作的材料,馮先生穿著汗衫,很平常家居的生活形態,用緩慢的語調講出以前的故事,我們就此展開兒時的想像,馮輝岳先生創作和收集童謠,也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聽他解說的同時,我也有看到和聽到騎腳踏車賣叭噗的聲音。

穿過廚房來到後面房間,廚房很有古早味,兩個房間作展覽室,一間是廬江的客家歌謠,另一間則是素人畫家廬江的畫展,在老宅裡展覽畫作,是親切且自然的,也有聽到畫家實地的解說背後的故事,比如這張圖是在觀音海邊,這張又是龍潭的乳姑山等等,這樣就和畫作的距離拉近,不再是可遠觀而已,走出房間,外面有種一些蓮花,而馮家的堂號「始平堂」,也是我們少見的。

下站來到八德村拜訪魏廷朝老屋,魏家堂號是「鶴山堂」(註一),這名稱就更少見到,我問一下堂號原由,好像是來自四川,祖廳裡的牆壁是大的萬字不斷,兩側的書卷泥塑,大而華麗,在平鎮地區常有一些這樣的泥塑,前庭有放著這次活動展覽的老照片,照片放在像是美術課畫圖的架子,還有一些主辦單位他們收藏的雜誌,很多都是黨外時期的創刊號,我有看到美麗島雜誌的第一期。

近日施明德正在推動倒扁,真是曾幾何時,月換星移,此一時彼一時也,魏廷朝是彭明敏的學生,1964年和謝聰敏三人,曾起草「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也經歷了多年牢獄和流亡生涯,魏廷朝被稱做「人權運動的獨行俠」,那是一個尚未波瀾壯闊的時代,老照片見證著一些歷史年代事實,有張圖片表示魏廷朝欽佩的人物,是「擊劍任俠的譚嗣同」,我思索著這個緣由,動蕩的時代總有一些思想上的先驅者,隊友中有人帶小朋友來,小朋友對這些歷史沒什麼興趣,還是玩著他們的Gameboy,也許有天長大以後,會知道曾經有來過這個地方。


中午的時間是要到大江屋,不知為何改成到鎮安宮吃社區風味餐,吃飯的同時與音樂對話,放一代音樂家鄧雨賢的故事,四月望雨,以及在芎林小鎮教書的生活,以及他的學生對老師的回憶,我們邊吃邊看,標準客家菜,竹筍肉絲,橘醬沾雞肉,客家小炒,福菜肉片湯,地瓜菜葉等等,中午在此休息,離開到下一站,往八角塘附近過去,一轉彎,我忽然看到一棟有門樓的美麗民居,一瞥間看到堂號是「千頃堂」,問清路線,列為下次要再來尋訪的地方。

午後車子停在路邊的土地公廟旁,是鎮南伯公,後面有棵百年的老樟樹,領隊在此講述一些歷史緣由,我以前騎車尋找老街溪故事,古廟和老樹是溪邊常見的組合,往前走百公尺是鎮南橋,是用紅磚作的古橋,一面是紅磚橋有拱形的,另一面是水泥橋是長方形的,雖不滿意,總比拆掉全部是水泥的好多了,平鎮的伯公潭附近,也有這樣的紅橋。

往前走往謝屋池塘,池塘自然原始,被稱作山腳下的明珠,有看到萍蓬草,旁邊是紅磚疊成柱子建的小屋,就架在水上,看起來感覺景色很優美,謝屋大部份已翻修,我走向後面的另一棟白屋,沒有堂號,只是間小屋,主辦單位送來下午的點心,是綠豆湯,碗放在竹編裡,因為是竹編的關係就顯得高雅許多,綠豆湯用陶甕所盛的,調羮是看起來像是陶瓷的美耐皿,有點錠藍色的圖案,我們站在竹林邊,邊吃邊吹著涼風,重要的是綠豆湯有加冰塊,吃的肚子圓圓的。

離開謝屋,車子開往市區的中壢文史工作室,陳盛增老師的家,這是我第二次來這裡,陳老師收集很多古文書和老照片,由其是中壢神社的老照片,這又是另一份和日本神官的緣由了,工作室在SOGO附近,大隱隱於市,收集這些東西,是要一定的歲月和持久的經營,當然最重要的是興趣,小巴士離開工作室,回到中壢後火車站,結束這次的人文深耕之旅。

回程要寫這次活動的問卷調查,我寫的是「下午的綠豆湯真的很好吃」,哈哈哈,希望這「深耕.生根」之旅,能持續舉辦,池塘永遠自然美麗,文化就會繼續生根。


(註一): 資料來源:網路
據史所載,魏姓的堂號較多,主要有巨鹿堂、大名堂、鶴山堂,其中以九合堂為先。

(註二): 中壢文史工作室: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