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聽到女孩子在說「怎麼有那麼多人來照相」---

梅屋敷和台北國際藝術村,又東洋又西洋的兩棟老房子,都在台北火車站的旁邊,梅屋敷是日本的高級旅館,藝術村是藝術家交流的空間,連同行政院一起作規劃,可以當作是台北古城一日遊的一小段。

梅屋敷,就是現在的「國父史蹟紀念館」,應念作「梅.屋敷」,梅是名字,屋敷是日本語高級旅館的意思,或者如同櫻啤酒之類的,這讓我對日文名稱有些遐想,想到屋敷,我就會想到羅敷「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不過一點都沒有什麼關係,國父史蹟紀館在中山北路上(註一),其四周庭園,定名為逸仙公園,紀念館看起來就是一座日本傳統樣式的建築,在日據時期的御成町是有名的高級旅館,「梅屋敷」是建於民國前十二年(西元1900年)的日式旅館(註二),光復後,政府將「梅屋敷」的原址改建成「國父史跡紀念館」,作為國父來台的紀念。

梅屋敷的庭園,三月裡杜鵑花在屋外開放,有很多人來此攝影,有聽到女孩子在說「怎麼有那麼多人來照相」,因為春天到了嘛,梅屋敷的外觀建築就像是東洋家屋的風格,庭園也有一些中國江南的庭園造景,走入其中,與台北車站外圍的喧囂成對比,想不到在台北車站附近外,也有這種鬧中取靜的地方,紀念館外就是有著庭園之美的逸仙公園。

這個公園的感覺像是日式的,池塘是心形的水池,曲橋點綴其間,這種樣式我在新公園也有看到,而水池上的小橋有它的建築特色,我一看就看到它的水泥橋邊收頭,是作成葫蘆形的剖半,就如一些民宅的鳥踏,在收頭部份的裝飾是一樣造形,而水泥橋和庭園的葫蘆竹,相映成趣,這裡還有個亭子,裡面是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年的紀念碑文,是民國43年蔣介石所親題的,整個庭園小巧玲瓏的,不到半個小時就可逛完。

而整個梅屋敷的建築本身,可以看到地板是提高的,門口又有掛著木板的說明牌,這種就有點日本味了,有一些長廊環繞其中,園區的外面是梅花的窗戶,就像是中正紀念堂的長廊,感覺簡單幽雅,讓人駐足停看慢慢走,重建後之紀念館,它的大門是典雅樸實的中式牌樓,並嵌上蔣介石?親筆所提「國父史蹟紀念館」扁額,園內遍值長青樹木和草皮等植物,我覺得最特別的是葫蘆竹&羅漢松,還有蔣經國和李登輝手植的松樹,資料上寫這裡還有中國庭園的黑松、梅樹及龍柏等,這些比較不顯眼,我就比較不會分辨了。

梅屋敷往東再走過去一點,就是台北國際藝術村,也是在北平路的路邊,行政院的後面,外觀是三層裡面是四層的樓房,黃色和灰色的基調,昔時曾為台北市政府養工處及捷運公司的辦公室,在閒置多年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計畫推動下,在地化產生了新的意義,我問警衛也說這裡原本是捷運公司的辦公室,再之前是原華山車站的某間房舍,所以也有舊日華山地區的意象。

我繞建築物一圈,藝術村裡有幾簇竹林,裡面的展覽感覺都是超現代超藝術的,對我來講有點距離,感覺不長久,都是經過而已,不過以前我也有在此聽有關建築與城市的演講,藝術村裡人不多,大概都在創作,偶而也可以看到一些來來去去的外國人,到處有些細微的設計,走到最頂樓也可看到一些塗鴉作品。

藝術村的建築建於1953年,原為臺北市政府養工處的辦公室(註三),1999年冬,市政府文化局龍應台局長立意於城市未來發展的願景,著手成立一可供國際藝術家交流的空間,原養工處閒置辦公室,就變成了現在的台北國際藝術村,而廣達集團有捐經費補助,所以這裡就有百里廳,另外還有咖啡廳,幽竹廳外面的庭園是幽竹小院,有次的研討會,大家就在外面竹林旁的椅子下吃便當,我整個外面繞了一圈,還可以看出有雨淋板的舊房屋,有時這裡是塗鴉藝術表演的開放活動,反正我都看不懂,逛逛而已。

三月裡杜鵑花開,如果你來台北火車站附近,又沒有地方可以去的話,梅屋敷和台北國際藝術村,這兩棟又東洋又西洋的房子,可以來逛逛,都在台北火車站的旁邊。


(註一): 資料來源:網路
國父史蹟紀念館位於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交叉口處
(註二): 資料來源:網路
孫中山在民國二年八月1913年,曾因為商謀討袁之事到台灣,當時下榻之處即為御成町之“梅屋敷”,當年國父並親筆為旅館主人寫下「博愛」、「同仁」等題字。
(註三): 資料來源:網路
本建築建於1953年,原為臺北市政府養工處所使用之辦公室。

arrow
arrow

    張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